当前位置 : 首页 > 研工 > 政策规定
(大民党发〔2006〕5号)
经过10余年的发展,大连民族学院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科和专业结构不断完善,数量不断增加,学科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已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面对2l世纪高等教育日益发展的新机遇和新要求,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继续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顺利实现学校“二次创业”的发展目标,经学校党委研究决定,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科是构成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是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有效载体。民族高校在新的竞争中要实现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效益的新突破,必须把学科建设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建设工作的龙头地位,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以学科建设牵动民族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强学科建设是增强科技实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需要;是满足学生求知需求,扩大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是解决民族地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需要。加强学科建设,对于优化我校学科结构,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我校综合实力,实现建设具有特色鲜明、高水平的现代化民族大学的目标有着决定性意义。
二、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面向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开展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人才强校和科研牵动战略,发展研究生教育;发挥学科及民族高校的优势,精心规划、突出重点,凝炼特色,促进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水平和科技实力的全面提高。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和延伸,扶持新的学科生长点,发展新兴特色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民族大学。
三、学科建设任务与目标
坚持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道路,建立健全有效的保障机制,提高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经过5—10年的努力,使我校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人才荟萃的战略高地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整体办学实力和影响力达到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
学科和专业建设 以社会发展和需求为导向,建立稳定和富有特色的学科专业群,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到2010年,本科专业从目前的33个增至40个以上,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
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至少各有1个学科(或研究方向)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 力争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建设上取得突破;建成5至8个以上省部级重点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取得10个以上硕士点;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200人左右,形成规范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特色优势学科为辐射源,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重点构建若干优势学科群。
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按照因材施教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原则,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省部级精品课程,并力争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取得突破。建设高水平示范专业;资助出版和精品课相配套的教材;全面实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实现实验室建设的中心化、基础化、标准化,重点建设10个左右校内外教学实验基地。使大连民族学院成为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基地,成为各类优秀民族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四、学科建设的原则
1.联系实际规划发展的原则。学科建设要有明确的规划和可行的方案,要在综合分析我校已有基础、优势、特色和学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科学定位和论证,制定发展规划,做到定位准确,研究方向、建设目标明确,研究重点突出,建设措施具体可行,走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
2.学科创新性与一体化建设的原则。学科创新是学科发展的生命,也是学科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学科创新包括学科建设理念、体系、内容、研究方向以及建设体制和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学科创新既要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又要体现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团队建设和学科基地建设一体化原则,同时要将学科方向的凝炼与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结合起来。
3.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学科建设中,要突出重点,同时也要兼顾一般,处理好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确保基础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建设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发展前景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学科建设,注重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中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带动民族特色学科的发展。
五、突出重点学科建设,打造品牌和优势学科
重点学科是学科建设的龙头,必须重点建设。我校“生物化工、日语语言文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四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今后要在做强上下功夫,要培育特色研究方向,发挥对相关学科的牵动和辐射作用。通过努力,使上述重点学科在培育高素质人才,承担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研究课题中取得突破,在提升我校科学研究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在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和实质性进展,同时为取得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做好人才和成果储备。
对于研究方向有特色,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学科队伍较强,对学校发展有重要影响,对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学科,包括新兴交叉学科,经过论证,可分阶段、分层次作为学校的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培育我校的品牌学科和新的重点学科增长点。学校继续设置专职科研岗位、聘请学科建设顾问、启动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支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的研究。
六、加大民族学科建设,培育特色学科
重点建设民族学科,加强民族问题研究,强化民族高校的民族特色和学科特色。我校民族学研究方向的重点是满族文化,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研究,跨界民族研究等。通过深入调查与研究、国内外学术交流、举办学术论坛等形式,力争取得一批高质量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使民族学学科成为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特色鲜明、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科,成为提升学校声誉的特色学科,逐步使我校成为东北地区民族研究的重要基地。
七、重视基础学科,发展新兴和应用学科
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和新兴、应用学科是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展学科领域,优化学科结构,承载招生规模,吸引高质量生源,扩大就业路径,服务经济建设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要在确保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重视基础学科,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新兴、应用学科。基础学科建设要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力争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形成局部优势。新兴、应用学科要在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上下功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将培植学科特色放在重要位置。发挥我校多学科的优势,力争在运用现代科技解决民族问题研究前沿领域相关课题方面取得新突破。
八、树立人才强校的理念,加强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工作
学科建设要以人才队伍为基础,树立“人才强校”的理念,积极引进高端拔尖人才,采取特殊政策和特殊方式,引进名人,造就名师,进一步加大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的工作力度,切实抓好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带头人队伍建设,构建学术创新团队和教学师资梯队,形成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研究生导师、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及专职科研人员为主体的结构优化、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根据学科建设需求,明确培养目标,有计划地实施优秀中青年教师培训、进修计划,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师,夯实学科梯队基础。到2010年,使学校特聘教授达到10人左右,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学带头人达到60人左右。
人才引进工作要与学校的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不盲目引进,不浪费人才。同时要处理好引进人才与校内人才的关系,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制度建设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放手使用,扬长避短。
九、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创一流科研成果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科水平的重要手段。“科研特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教学和科研双提高、双促进的办学思想和科技兴校理念,增强科技实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加强高水平科研立项工作,促使科研立项和科研经费的逐年增长。要克服科研选题的分散性和盲目性,加强科研选题与学科建设规划的有机结合。通过制定“学校科研方向与规划项目指南”及设立“大连民族学院重点项目基金”、“中青年科研项目基金”和“国家级科研项目的预研基金”等,不断培育特色研究方向、支持新兴交叉学科研究、鼓励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预研和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使科研工作得到持续协调发展。
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我校承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获得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的奖励、被SCI、EI、ISTP等收录的论文总数,以及各类科研经费总额均有一个新的突破。
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和发展研究生教育
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授权点标志了一个学校学科发展水平和办学层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对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校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学校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申硕的各项准备工作,要在研究特色、科研成果、科研课题、科研奖项、学科队伍等方面搞好规划,提高申报学科的综合实力,确保下一次申硕成功。在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基础上,争取得到更多的硕士点,为建设好重点学科和品牌学科夯实基础,使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学校在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院(所)开展学科共建及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工作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做好研究生教育的筹备工作,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好,知识丰富,具备培养研究生能力的教师队伍。同时按照学科建设规划,有针对性地扩大共建学科规模,提高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十一、加强科研管理工作,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要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科研管理部门要搞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外联络,提供有关信息。逐步完善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科研工作量考核体系,建立教学与科研的联动考核办法,加强完善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的管理,建立严格、科学的项目验收制度,保证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学校要强化对研究机构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支持各研究中心与研究所走专门化的学术研究道路,在特定研究领域获得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十二、加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科学研究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选准突破口,结合国家及地方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进行基础研究的同时,支持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民族地区和地方经济建设。依托学校的智力及人才优势,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强与地方企业和科研部门的多种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以“科技开发服务中心”为依托,针对民族地区及地方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横向课题的研究。选择有发展前景、有应用市场的科技成果,加快成果转化工作,建设学校的高科技产业基地,拓宽学校的社会服务领域。
十三、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为学科及学术创新团队扩大影响、争取科研项目创造条件。推进校地联合、校际联合、校企共建、国际合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与国内外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学校要不断扩大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双向交流与合作,继续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来我校兼职、讲学和短期工作,走“开放式”学科建设的道路,充分发挥学科建设顾问、兼职专家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积极主办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通过学术会议的举办,提高我校学术地位、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
十四、加强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
高水平的学科必须有高水平的团队作为基础。增强团队意识,加强合作,发挥团队优势,在获取重大课题,完成重大项目攻关,产生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学术创新团队不是学科成员的简单相加,而是在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的组织影响下形成的有共同学术理念、学术追求、较强凝聚力的研究集体。学术创新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有大局意识,有精诚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校要通过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包括课题立项、经费支持、岗位设置、科研工作量考核、表彰先进等,有计划地实现校内资源的整合,在学术团队共同努力下,实现跨院、部、所的合作,实现重大项目的联合攻关,争取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十五、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加强学科文化建设
学科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风学风、科研态度、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勤奋敬业、团队精神、学术风格等等。学科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对上述文化要素的培养,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创造学科发展的文化环境。
要通过教育和建设,在我校形成尊重他人劳动和成果,不弄虚作假,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的学术道德,坚决杜绝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等学术歪风。要形成团结和谐、协作攻关的团队精神;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相互尊重、平等讨论的友好气氛;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学术胸怀;不媚俗,不趋炎附势,不畏权威,追求真理的学术品格;精益求精、细致缜密的科学态度。通过学科文化建设,铸造我校学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卓而不群的学术风格,为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十六、坚持和谐发展,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全面提高
教学质量是一所大学的立足之本,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一所大学重要的社会职能。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形成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良好互动局面。通过科研水平的提高完善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教师要充分利用我校已取得的优秀教学成果,有选择地参与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工作,更好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十七、加大经费投入,为学科建设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学校要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为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经费支持,在每年的事业费中列专项经费用于人才引进、设备投入、科学研究等学科建设项目,数额不少于3000万元,并保证经费总量逐年增加。学科建设经费以学校投入为主,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府部门、社会企业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外来经费,包括各类项目经费、成果转让经费等,将其投入到学科建设中。
由于学科门类、特点的不同,对不同学科的投入,其产出的周期和效果各有区别。对基础学科(基础研究)的投入,其着眼点是获得国家级高水平的科研立项和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提高学校在国内大学中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对应用学科(应用、开发研究)的投入,其着眼点是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实际、现实的问题,并逐渐通过横向课题的立项获得社会的支持,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对人文社会学科的投入,其着眼点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重点扶持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的研究项目,扶持对学科创新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研究项目,扶持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重大作用的研究项目。
十八、加强领导,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在学校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党委将加强对学科建设的领导,定期研究、解决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学科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要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全局工作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学科建设的成果作为各级干部、各单位、各部门和全校教师的业绩考核内容,把为学科建设服务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
各二级学院院长、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所所长是本单位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重点建设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是本学科硕士学位点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在深入分析本部门的现状、优势、特色以及学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单位、本学科的学科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分类规划、分层建设、突出重点、整体提高的原则指导下,全面增强学校的科技实力,推进学科建设工作,努力把我校建设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的现代化民族大学。